开课学院:艺术学院 制作人:周丹丹
课程名称 |
《基础和声》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音乐学 |
课程类型 |
专业教育课程 |
开课年级 |
2022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32 |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属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和声》课程是继《基本乐理》之后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音乐理论,如:《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小型乐队编配》、《歌曲分析与写作》、《钢琴即兴伴奏》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开设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写作、弹奏等应用能力,以提高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和欣赏能力;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音乐教学、音乐创作和研究等打下基础。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和合之声——中国传统多声音乐思维与手法(项目一)》
2.对应章节:教材第一章绪论部分——关于中西方和声概述
3.课程讲次:4
三、案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和声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和弦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和弦的构成音;初步了解旋律的概念,复调及主调两种音乐织体结构,以及和弦外音;
2.通过重点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和声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弦素材的归纳能力及和弦编配的实操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中国传统多声音乐以旋律为主要载体的音响呈现方式,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多声音乐结构中音响表达和音响追求的重要方式。在积极面对并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同时,保持并发展自身传统中的特色部分,展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新音乐事业的开拓和建设中共同呈现的艺术智慧与文化自信。
四、案例主要内容
1.中西方和声概述
2.和声及和声分析的方法
3.中国多声音乐以传统旋律为主要载体的呈现方式案例——《保卫黄河》(合唱版、钢琴协奏版)(项目一)
五、案例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通 签到(1分钟) |
|
严肃考勤 |
学习通 课程问卷(4分钟) 尽快了解学生专业基础及课程需求; |
完成预先设置的问卷,提交后教师后台收到信息; |
调动学习积极性 |
步骤1 引入音乐概念(5分钟) 播放ppt,使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乐器和作曲家,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提出问题; 例: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大家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激动、 振奋、震撼; |
学生们讨论对所听音乐的理解,交流听觉感受; |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本章知识带入新知识做准备。 |
步骤2 教师讲授内容,包括:和声概念、构成、种类;旋律的概念、要素、特征(10分钟) 教师提问: (1)民族文化文化与音乐的规律和关联性; (2)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在纪念日和重大活动中的音乐创作背景; (3)经典音乐艺术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当中的音乐表现形式。 通过视频播放展示中西方音乐中和声风格(时代、艺术家)和音乐类型的不同;(思政融入点) 教师对学生启发下给出的答案进行归纳和讲解。 |
分组讨论思考,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集体协作,共同找出答案;对作品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 |
引导学生使用对比研究法,对两类音乐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理解,加深记忆,为后面内容做铺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专业发展,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思政融入点) |
步骤3 中国传统多声音乐思维与手法的延伸(思政融入点/20分钟) 依照: (1)音乐欣赏(5分钟) (2)和声元素分析(5分钟) (3)音乐创作(5分钟) (4)音乐表演(5分钟) 四方面内容进行。 |
(1)学生跟随老师讲解,边聆听边记录音乐关键信息,包括: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和弦标记等; (2)分组进行音乐创编,开展课堂实践操作环节 (3)学生创作板书 (4)学生表演 |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传统多声音乐和声思维的特征(思政融入点);归纳出具体手法有哪些; 将学生分组进行和声创编和表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及意愿,内容可自行选择,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热爱,担当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思政融入点) |
步骤4 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内容,吸收学生课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给予教师课堂反馈。 学习通提交作业。 |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使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全面性,参与实践的行动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思政融入点) |
六、教学反思
1.采用指导性教学策略,在课堂为具体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从课堂导入阶段到主体阶段,再到结尾阶段都有教师起主导作用,带动课堂节奏和氛围;
2.认知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利用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提供课程素材,非常适合音乐类专业课堂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好教材、乐谱、乐器,对学生分组配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