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历史文脉与当代转译”为核心的《民间美术再生设计》课程文化考察与创作任务顺利开展。在吴畏、赵倩、王颖、谈荣鑫四位专业教师的带领下,2023级视觉传达设计4个班全体学子,踏访洛阳、富平、宝鸡、西安四地,在历史遗产与民间美术中溯源寻脉,以现代设计语言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活力。

本次课程创新采用“考察研学+即时创作+整合设计”的模式,将考察行程转化为沉浸式创作课堂。在洛阳,学子们聚焦宗教与古墓美学,从白马寺飞天飘带中提炼线条韵律,在龙门石窟石刻肌理中挖掘残缺之美,把古墓壁画的图腾符号转化为扁平化插画素材;走进富平,非遗技艺成为创作源泉,石刻的凿刻手法、剪纸的镂空逻辑被记录转化,黄帝文化元素经由极简设计融入日常文创;宝鸡站的创作则聚焦青铜文明与泥塑艺术,青铜器的饕餮纹、凤翔泥塑的大红大绿配色被赋予潮玩、首饰等现代载体;在西安,从半坡彩陶的鱼纹到兵马俑的铠甲肌理,从皮影的敷色技巧到大唐市井符号,多元文化元素成为设计灵感的宝库。


考察途中的每日作业构成了创作的“灵感基石”:在白马寺重构线条纹样,在青铜器博物馆标注纹样应用,在凤翔泥塑村设计迷你造型,在永兴坊绘制民俗漫画,学子们以速写、插画、草图等形式,每日聚焦一个核心元素完成轻量化创作,为最终设计积累素材。



考察结束后,学子们需选取2-3个城市的文化元素进行跨地域融合或深度挖掘,完成包含主设计与衍生作品的完整方案,提交设计草图、说明及主题灵感板。作品将从文化准确性、转译创新性、实用价值等维度进行评价。




此次任务旨在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让学子在行走中理解文化内核,通过设计让历史文脉融入生活场景,实现民间美术的当代再生与活态传承。
撰稿:谈荣鑫
一审:上官万平
二审:吴晨晖
三审:张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