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决定组织开展2011—2013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

9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孙建军,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等专家学者组成的文化部工作组在江西省文化厅和瑞昌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赴瑞昌考察调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评工作。瑞昌市为迎接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组,特邀请了我校艺术学院50名余名师生,在瑞昌剪纸基地举办了一场九江学院瑞昌剪纸秋季培训活动。


为让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更好保护,本着“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挖掘传承、开发利用”的原则,九江学院与瑞昌市早在2008年6月就在瑞昌夏畈镇成立了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保护、传承和弘扬瑞昌剪纸艺术。九江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建立瑞昌剪纸艺术陈列馆,组建瑞昌剪纸艺术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出版瑞昌剪纸学术专著,开展瑞昌剪纸艺术采风和教学活动。同时聘请瑞昌剪纸艺人、夏畈镇文化站站长朱朴光为“客座工艺美术师”,邀请他到学院讲学,让学生了解瑞昌剪纸,学习瑞昌剪纸。同时,该市成立剪纸协会,还在南阳乡、青山林场、夏畈镇、桂林街道建立了剪纸示范点,经常举办瑞昌剪纸培训班,培养后备人才。

瑞昌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1972年11月瑞昌境内发掘的西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就找到了瑞昌剪纸的历史雏形。据专家推测,瑞昌剪纸至少起源于汉、晋之间。瑞昌剪纸与北方粗犷质朴的剪纸相比,更显现出南方纤巧玲珑的特色。创作上,瑞昌剪纸采用“非镂空”手法,犹如蒙着面纱的美少女般,含蓄而不失典雅、清丽。正是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颇具创意的艺术手法,瑞昌剪纸昂首于剪纸艺术之林。1992年和1993年,该市被省文化厅和文化部授予“剪纸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瑞昌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2011—2013年度江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1987年文化部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1987年至2003年,文化部通过命名挂牌的方式,共在全国命名了486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2007年至2008年,文化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和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将名称统一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开展了命名工作,共有96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