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共青团工作 >> 正文

流坑村暑期“三下乡”---傩舞跃《流芳》,千年绽华光

发布者:学生管理科   时间:2025-06-22    点击:0次

2025年6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在抚州市安乐县流坑古镇拉开帷幕,九江学院艺术学院三下乡的志愿者们有幸观看了大型沉浸式实景演绎《流芳》,其中的傩舞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演出当晚,流坑古镇的夜空被点点灯光照亮,古色古香的建筑成为天然的舞台背景。随着激昂的鼓点和清脆的铜锣声响起,傩舞表演者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饰,头戴造型各异、神秘庄重的面具,迈着古朴而刚劲的步伐登场。他们的动作简洁有力,充满节奏感,每一个跳跃、转身和挥舞都仿佛带着千百年前的神秘力量。

据了解,傩舞起源于远古时代,最初是人们驱鬼逐疫、祈求平安的祭祀仪式,后经漫长岁月发展,逐渐融入民间文化,成为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的艺术形式。2006年,傩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已从古老的仪式走向大众视野,成为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在《流芳》剧目中,傩舞与剧情紧密融合,讲述着流坑古镇的历史变迁与人文进士故事。舞者们用肢体语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将傩文化中的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等内涵生动展现。

《流芳》剧对傩舞的创新呈现,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在于其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时代诠释。剧作巧妙地将傩舞元素与现代叙事相结合,让古老的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在表现剧中人物面对生活困境时,傩舞的动作与表情被赋予了新的情感内涵,舞者们通过激烈的肢体动作,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抗争;而在表达希望与团圆的场景中,傩舞的节奏变得轻快柔和,传递出温暖与喜悦的情感。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文化,让傩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流芳》剧对傩舞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傩舞也不例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使得傩舞的传承陷入困境。而《流芳》剧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将傩舞推向更广阔的观众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这一古老艺术。剧目的成功演出,不仅扩大了傩舞的影响力,也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证明,非遗文化并非只能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通过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完全可以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鲜活样本。

此外,《流芳》剧傩舞表演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关系的深刻思考。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因,又要敢于创新,让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流芳》剧的创作团队在保留傩舞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舞台技术、音乐编排和叙事手法,使傩舞在保持古朴神秘韵味的同时,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观罢《流芳》剧的傩舞表演,不禁让人感叹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傩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流芳》剧的舞台上实现了华丽转身,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也让志愿者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无限可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流芳》剧这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涌现,让非遗文化在创新中延续,在传承中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让古老的傩舞之魂,永远在中华大地的文化长河中激荡、传承。

撰稿人:常鑫海

一审:吴濛濛

二审:李深

三审:翟骄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