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庭院里,斑驳的光影中,一群身着红色志愿服的身影与拄着拐杖的老人们并肩而行,说笑声惊起了枝头的麻雀。2025年4月12日下午,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的18名志愿者走进“南山公园康养中心”,开展“青春伴银龄”特别活动,用陪伴为老人编织温暖记忆。

下午3点,志愿者们两人一组推着轮椅、搀扶着老人走进疗养院的后庭。志愿者俯身指向爬满蔷薇的花架,身旁的奶奶凝视着花朵,眼角的皱纹漾开笑意,指尖轻轻摩挲着外套上的缠枝纹。大树下,退伍老兵爷爷在志愿者搀扶下驻足,凝视着树影间晃动的光斑,思绪仿佛穿越回七十年前的烽火岁月。房间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反复整理着袖口,志愿者始终握着她颤抖的手,指尖的温度渐渐抚平了老人眉间的焦躁。

午后后庭内,志愿者们准备了“歌唱会”。每个房间都敞开门,让志愿者的歌声传入房间。护工阿姨说这些老人都听不懂你们小年轻的歌,他们喜欢听毛泽东那时候的歌。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军功章在墙上挂着,志愿者将“人生九宫格”递到奶奶手中,看着她在“最骄傲的事”格子里画下五朵小花——那是她养育成人的五个孩子的象征。窗边的爷爷小心擦拭着1964年的工作证,向围坐的年轻人比划着当年炼钢炉前的场景,志愿者们专注记录的模样,让老人挺直了佝偻的脊背,夕阳将银发与青丝染成同一种金色。

“我们带来的不只是陪伴,更是被需要的幸福感。”志愿者说道。志愿团队已与康养中心签订长期协议,每周开展“记忆诊疗”“口述历史”等特色活动。正如庭院里那棵师生共同浇灌的大树,跨代际的情感正在抽枝发芽——年轻的生命从岁月沉淀中汲取力量,暮年的孤独在青春温度里悄然消融,这场关于爱与传承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老龄化社会最温暖的答案。
撰稿人:梁津瑞
一审:吴濛濛
二审:李深
三审:翟骄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