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作者:何雨婷 来源:新华网“学术中国”— 学术理论文献
摘要:红安红色歌谣是赓续革命精神、厚植国家情怀的生动载体。本文从红土地上的红色旋律寻根之旅、跨地域的文化接力的破界之旅、青春赋能红色基因焕新实践以及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生长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红色歌谣在九江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红安;红色歌谣;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
红安红色歌谣走进了九江,这些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歌谣,既生动反映了革命斗争年代的生活面貌,又为高校学子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每一首歌谣不仅承载着红安人民的革命记忆和精神力量,也使整个浔阳城焕发新活力,成为赓续革命精神、厚植国家情怀的生动载体。
一、红土地上的红色旋律寻根之旅
弘扬红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保持红安永远红。红安,不仅是浸染先烈热血的大别山红土地,也是镌刻着“中国第一将军县”传奇的红色沃土,还是五百多首歌谣跃动的党史密码,更是将黄麻起义的铜锣声化作永恒传唱的红色旋律的精神号角。“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诞生于1927年黄麻起义时期的红安(旧称黄安)歌谣,用质朴的方言记录下“中国第一将军县”的革命豪情,将人们的思绪带回烽火岁月。这座位于大别山南麓的英雄之城,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党史密码”,既记录了黄麻起义时“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场景,更承载着大别山儿女“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精神基因。真正的寻根,是走进红安的革命遗址触摸弹痕累累的实物遗存;是通过500多首红色革命歌谣还原每一个历史细节,将红色旋律转化为新时代砥砺初心的精神坐标。
红安红色歌谣,是刻录在旋律中的“党史密码”。在红安这片红色沃土上寻根的本质是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原乡。作为“党史密码”的载体,其精神原乡方面体现为革命记忆的保存。这里诞生了广泛传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将1929年鄂豫皖苏维埃政权建立的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可代际传承的艺术情感符号,运用艺术形式使抽象的革命理想具象为“花开满城”的集体记忆,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诞生于红安的经典作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党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声学记忆,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展现出精神原乡的伦理内涵。这些诞生于战火中的歌谣,既是用音乐动员群众的精神号角,更是研究中国革命文艺的活态档案。这些歌谣以“一人一物一场景”的叙事方式,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传唱的艺术符号,构建了精神原乡的空间拓扑结构。作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活化石”,这些歌谣提示的精神原乡不仅是静态遗址,更是持续生长的文化根基。
二、跨地域的文化接力的破界之旅
在长江文明谱系中,湖北红安与江西九江两座城市都是红色文化的摇篮,这两座城市构建起独特的“革命文化双城记”。两座相距约300公里的城市,既碰撞出震撼人心的红色火花,又通过三条文化纽带实现精神共振:第一条纽带是历史事件的时空呼应——1927年江西九江甘棠湖“小划子会议”与湖北红安爆发的黄麻起义共同点燃土地革命火种;第二条纽带是水系文明的传播路径——长江航道是让红色歌谣从红安走向九江的天然走廊;第三条纽带是当代实践的创新转化——将红安革命记忆通过艺术形式融入九江文化的机理中。这种跨域传承呈现出“地理间隔与精神连续”的鲜明特征:九江作为长江的文化码头,既保存着南昌起义的原始密码,又通过《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作品的现代表达,将大别山革命强音转化为新时代长江波涛的韵律。从秋收起义的军号到抗洪精神的丰碑,九江始终承载着红色基因“转译中枢”的功能,通过建立长江地域与大别山地区革命精神的跨时空连接,构建文化三角的循环再生机制。
通过“红安与九江”两座城市间的对话,构建起红色歌谣的跨地域传承范式。大别山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到江西,通过二度创作,既保留了鄂东民歌的“山气”,又融入了赣北采茶戏的“水韵”,形成了跨地区的文化共鸣。从口传记忆到艺术传播再现黄麻起义场景,使长江航道成为了艺术的“红色记忆走廊”,提升了革命精神的传播效果。歌曲《红安红》与《黄安颂》两首作品是将红安的革命叙事与九江的抗战记忆交织成壮丽的声画史诗,实现两座革命圣地历史记忆的互文重构。融合九江革命歌谣元素的作品《红安永远红》,象征着红色基因从大别山到长江地域的完整接力,这种“记忆共同体”的构建,使两地民众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契合度提升显著,也实现了从艺术作品的专业创作到全民参与的主体破界。当红安的革命记忆遇上九江的文化码头,红色歌谣便获得了跨越时空的传播动能,这正是跨地域文化接力的生动诠释。
三、青春赋能红色基因焕新实践
当说唱碰撞红歌,新时代青年正用创意激活红色基因。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火炬,更是当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从方志敏等革命者填词创作的民谣,到《十送红军》等饱含深情的经典,这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旋律,如今被这一代人以说唱、电音等新形式重新演绎。红安这片革命热土上,新时代青年正通过说唱、沉浸式舞台表演等创新演艺形式,让大别山深处的红色旋律焕发新生。在九江,歌谣的演绎体现了艺术的传承,既延续了党在古田会议继承的“艺术为人民”优良传统,更彰显了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大学生正在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原版的革命歌谣,通过虚拟化手段传播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青春光彩。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送郎当红军》,这些由党和人民共同铸造的音乐密码,大学生正在以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他们用数字化修复1931年《黄安谣》的唱片,不仅完成了音乐的技术修复,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当年轻血液注入红色文化,革命记忆便将升华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九江,学生团队正用代码和画笔重构红色记忆。他们将合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成青春版,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穿越至1927年红安长胜街的虚拟实境,在360度全景中见证了革命场景。更富创意的是,学生将《十送红军》改编成具有爵士风格的电子音乐,通过数字化语音合成技术还原了当年苏区群众的方言唱腔,让历史声音在数字化世界中复活。课堂上学生运用数字化建模技术,将《大会师》《黄河大合唱》等经典红色作品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画卷;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这种“技术+艺术”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理解了红色歌谣不仅是历史档案,更是不断再创作的活态文化基因,既体现了通过微观具象呈现并聚焦单首歌谣、还原某个历史场景的深度,还体现了新时代的传承规律——当青年用自己熟悉的数字语言诠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青春密码。
四、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生长
九江的红色文创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这是将技术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强调大众的传播效果和市场的适配性。在浔阳江畔的夜游灯光秀现场,投影技术将1927年的革命场景投射在长江水幕上,改编版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旋律随波光而流转。运用人工智能(AI)声景重构技术,让传统民乐与数字音效在江面上形成立体声场。在沉浸式立体声场中,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参与实时灯光互动。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革命歌谣真正“活”在了当代青年的数字化生活中。再来到九江抗洪广场,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红安歌谣的传唱者与九江观众正在进行全息投影,将红安歌谣与九江本土抗洪精神并置,构建跨地域的革命精神谱系。这里是青年音乐主播的打卡地——他们用直播镜头记录歌谣传唱的过程,通过AI编曲将歌谣改编成易于接受的版本,实现红色记忆的跨代传播。在“数字非遗馆”里,当“红安十八老子”的革命故事通过三维动画重现时,年轻人戴上VR设备就能化身故事中的角色。这些经过数字化处理的非遗内容,既保留了文化的精髓,又以互动形式上传至各个平台,既让红色文化真正突破时空界限,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价值传递。
红色文化的当代成长是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的过程:通过技术赋能、代际传承、产业融合三维度体现,在技术赋能方面使用数字化技术重构历史场景;从单向传播转向交互体验,市民通过VR设备“穿越”到革命年代理解歌谣内涵;从地域资源升华为国家记忆。红色文化的当代成长既保留红安“铜锣精神”的信仰内核,又以元宇宙传唱等新形式拓展了红色基因的传播边界,更是产业融合维度的体现。当红安红色歌谣在九江奏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鄂赣两省的文化共鸣,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创造性延续。从战火硝烟中的铜锣震响,到数字时代的元宇宙传唱,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之光。从革命年代的铜锣号角到5G时代的元宇宙传唱,红色文化正以惊人的生命力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这种以艺术为桥梁的传承,既唱响了新时代的强音,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红安红色歌谣新时代传唱人才培训”(项目编号:2024A05008520)、2024年度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基于大学与中学的合作机制构建‘1+3+4’的‘红歌’育人模式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ZUJJYI2024-1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