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数字文创设计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文创产业的需求。该微专业紧扣九江市区域文旅中心建设目标,聚焦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将数字技术与文创设计深度融合,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播。
本专业依托九江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与产品设计学科优势,以本土文化与创新设计为核心特色,结合团队在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中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将学习从文化内涵挖掘、市场调研与策划到数字图形创意、3D打印、AIGC创作等内容,最终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完成具有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数字文创设计项目。
本专业以数字化工具和设计思维为驱动,注重跨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和真实项目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数字图形创意》《AIGC文创设计》《3D打印与制作》等。学生将能够胜任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开发、视觉传达、文化传播等工作,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地方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具备独立设计与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紧扣数字经济和文创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九江市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具备文化创意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策划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数字技术和文化传播的跨学科基础知识,深刻理解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具备系统的文创产品策划与设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创意设计能力、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与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素养目标
塑造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市场敏锐度和行业洞察力,同时树立积极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具备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4)就业目标
毕业生能够胜任数字文创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水平工作,包括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数字化内容创作、市场策划与推广等岗位,并具有在文旅、非遗保护与数字文创行业从事创新设计的能力。
三、学制、学分与结业要求
学制1.5年,共15学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后,可获得九江学院数字文创设计微专业学习证明书。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共设置6门课程(共256学时,其中理论120学时、实践136学时)。独立开班,每学期集中在周六、周日上课。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起止周 |
授课单位 |
讲授 |
实践 |
线上 |
线下 |
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 |
2 |
32 |
32 |
0 |
24 |
8 |
考查 |
2025-2026(1) |
2 |
1-8 |
艺术 |
本土文化考察 |
1 |
一周 |
0 |
32 |
0 |
32 |
考查 |
2025-2026(1) |
集中 |
9-16 |
艺术 |
数字图形创意 |
3 |
48 |
24 |
24 |
0 |
48 |
考查 |
2025-2026(2) |
3 |
1-8 |
艺术 |
AIGC文创设计 |
3 |
48 |
24 |
24 |
0 |
48 |
考查 |
2025-2026(2) |
3 |
9-16 |
艺术 |
3D打印与制作 |
3 |
48 |
24 |
24 |
0 |
48 |
考查 |
2026-2027(1) |
3 |
1-8 |
艺术 |
数字文创综合设计 |
3 |
48 |
16 |
32 |
0 |
48 |
综合考核 |
2026-2027(1) |
3 |
9-16 |
艺术 |
总计 |
15 |
256 |
120 |
136 |
24 |
232 |
|
|
|
|
|
五、课程简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简介 |
1 |
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 |
本课程以九江非遗与地域文化为根基,贯通“文化挖掘-产品设计-市场运营”全流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符号提炼、创意开发与品牌推广能力。 |
2 |
本土文化考察 |
结合九江市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和市场分析。学生将在九江地区实地采风、参与讨论并形成考察报告,理解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
3 |
数字图形创意 |
本课程以数字工具的应用为核心,涵盖平面设计、插画创意和品牌视觉表现等内容。学生将学习设计构思、软件操作(如Photoshop、Illustrator)及数字创意表达技巧。课程设计包括理论讲授、软件实操和作品展示。 |
4 |
AIGC文创设计 |
本课程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创作技术和应用,学生将学习通过AI工具进行数字化创意设计。课程以工具实践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AI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可能性。 |
5 |
3D打印与制作 |
本课程结合建模与3D打印技术,教授学生从数字模型设计到物理产品制作的完整流程。内容包括建模软件操作、3D打印设备使用和后期加工。 |
6 |
数字文创综合设计 |
本课程为微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需完成从市场调研、文创产品策划到设计制作的完整项目,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完成项目设计和展示。 |
六、教学团队简介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历 |
职称 |
职务 |
主要从事专业 |
授课课程 |
所在单位 |
吴晨晖 |
1979.6 |
研究生 |
教授 |
副院长 |
创意设计 |
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 |
艺术学院 |
张甘霖 |
1980.1 |
研究生 |
教授 |
院长 |
产品设计 |
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 |
艺术学院 |
上官万平 |
1978.6 |
研究生 |
讲师 |
主任 |
视觉传达设计 |
数字图形创意 |
艺术学院 |
吴畏 |
1982.7 |
研究生 |
讲师 |
副主任 |
视觉传达设计 |
数字图形创意 |
艺术学院 |
赵倩 |
1982.3 |
研究生 |
副教授 |
教师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土文化考察 |
艺术学院 |
王颖 |
1983.8 |
研究生 |
讲师 |
教师 |
视觉传达设计 |
数字图形创意 |
艺术学院 |
章新成 |
1981.10 |
研究生 |
副教授 |
教师 |
产品设计 |
AIGC文创设计 |
艺术学院 |
李苒 |
1978.4 |
研究生 |
副教授 |
教师 |
产品设计 |
AIGC文创设计 |
艺术学院 |
曾志浩 |
1982.9 |
研究生 |
讲师 |
教师 |
产品设计 |
3D打印与制作 |
艺术学院 |
张国华 |
1981.1 |
研究生 |
副教授 |
主任 |
产品设计 |
本土文化考察 |
艺术学院 |
刘璐 |
1989.5 |
研究生 |
讲师 |
教师 |
产品设计 |
3D打印与制作 |
艺术学院 |
万蕾 |
1982.10 |
研究生 |
副教授 |
教师 |
环境设计 |
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 |
艺术学院 |
梅龙宝 |
1964.11 |
研究生 |
教授 |
主任 |
计算机技术 |
AIGC文创设计 |
信息中心 |
黄为俊 |
1981.10 |
研究生 |
讲师 |
教师 |
汉语言文学 |
本土文化与文创产品策划 |
文学院 |
耿帅 |
1988.7 |
研究生 |
讲师 |
副主任 |
网络新媒体 |
AIGC文创设计 |
文学院 |
马铭浩 |
1988.8 |
本科 |
高级讲师 |
经理 |
艺术设计 |
AIGC文创设计 |
北京漫动者数字科技 |
七、招生对象及选拔方式
(一)招生计划
2025年招生人数为30人,最低开班人数20人。
(二)招生对象及要求
2023级、2024级、2025级在校本科生,不限专业。
(三)选拔方式
线上报名,择优录取。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洪老师;电话:0792-8334709;地点:艺术楼西302